無數人曾為消失的胡同和四合院文化感到失落,卻不知道有的人、有的設計,正致力于復興著這種獨特的城市肌理......
物-人-心:中國人的故土情結
坐落在北京孫河精品豪宅區內的中糧瑞府,是當代中國府邸與私家園林理念巧妙結合的所在,中糧將其稱之為‘府園別墅’。這是一種關于傳統與現代、世界與中國的建筑思考,暗含禮與序,亦融入了時代背景下對居住的人性關懷。
“汪曽祺筆下胡同的盤根錯節四方四正是北京,一座在歷史長河里熠熠生輝的千年古城,”鄭士壽說:“我們有責任將這樣的傳統空間規劃延續下去。”



巷道之間的文化基因
鄭士壽和他帶領的JWDA駿地設計操刀了項目的整體架構,他們以圍合的建筑為輪廓,與類似于城市街巷的府道、巷道有機結合,呈現出北京所特有的城市肌理。并有奧雅攜手演繹景觀,根據皇家造園的脈絡于巷道之中布五庭十院,曲徑蜿蜒之際、移步換景。
精心規劃之下,步入社區宛若步入一座私家府邸,內向圍合中創造一片“桃花源地”。 低層府邸建筑掩映在大樹綠蔭之中,超低的建筑密度,由外而內望去只見綠蔭相簇的府巷。但內部卻別有洞天,寧靜、清靜,相得益彰。
當然,這里也蘊含了因中國傳統禮制所帶來的,對于等級與次序的重視。南北進府、東西入園,主廳與廂房、主園與分園都按照倫理規制矗立與府園別墅之內。從小區抵達節點廣場,再經過主巷、窄巷,最終通過住宅入戶來到家庭小院,明晰的遞進關系創造出一個層層疊疊的完整系統。
除此之外,鄰里關系滲透的溫文爾雅之氣氛;先賢們一直談論的,“君子”與“世”的辯證關系,也深切反映在了設計中。低調的院墻,昭示著人們對于公共空間以及公共生活的尊重和營建,它們本質上來自于“私有”的清晰定義,界定出了“私”的范圍和程度,“公”也會更加清晰。
居住偏好的理性回歸
“將帶合院的建筑組團與老北京胡同般的街巷有機結合,帶來了多樣的空間感受,這是一種完整而豐富的,能夠喚醒人深藏的故土情節的空間體驗。拐進胡同,走進小院,就會異常敞亮。”鄭士壽說。
老舍的家頗能代表北京人“獨門獨院”的居住偏好。中糧·瑞府尊重并延續了這樣的空間肌理,并且在居住品質上發揮到極致。他將以往豪宅的聯排或疊加的組合方式,用每戶前后左右雙向拼接所取代,且每一戶均為內向型圍合,庭院完全獨立而不受外界干擾。
建筑本體秉承傳統中式的屋基、屋身、屋頂三段式結構,以現代手法表現重構。首層及以下墻體和墻院圍墻采用德國紅砂構成厚重穩定的屋基,面向內院和二層采用柔相細膩的楓丹自露構成屋身,釉面陶瓦構成屋頂,彰顯中華居住智慧對于細節的要求。
中國人氣韻內斂、親近土地,因此府園別墅將皇家宮園的平面結構升華為局部二層,增強了建筑主體的的層次感與韻律感,更加符合現代生活對空間使用的需求。平展后的空間比現有的別墅產品增加了近一倍,更為舒展、寬大、通透。
“物我”與“心我”的二元并存
“云因何住,云何降服其心。”古人們孜孜不倦地思考著“物我”與“心我”的雙重二元并存,如果說街巷系統滿足了“物我”的轉變過程,那么每一家中的內院空間,則是對于“心我”轉變的最佳寫照。
府園別墅中的每一個私家院落都有自己的獨立內院,不同于西方園林講究的征服自然的外向型格局,這里的更多的是融合。融合北方庭院的大氣規整與南方庭院的人文情懷,別具精致。頗有“身在廟堂之高,心歸江湖之遠”的意境。
為了不辜負這一愜意景致,所有面向庭院的空間大都以落地玻璃窗示人。人對自然的渴望得以充分滿足,而不同院落所構建的豐富空間使居住者感受到其中的無窮樂趣。
室內設計:現代語境下的居住智慧
在某種程度上,建筑與室內具有同一性,除物質功能外,更重要的在于它們是藝術,是設計者滿懷熱情對空間姿態的一種表達。但在這一切發生之前,它們首先是文化的記錄,而在如何譜寫這文化的過程中,室內設計師顯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。
改變扭曲的表象崇拜
室內設計:周光明軟裝設計:葛亞曦
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主流是“去生活化”,許多藝術創作,商業設計建立在某種潔癖之上,其本質和APEC會議期間,北京的交通狀況一樣。他們對生活的平庸,瑣碎和繁冗充滿了恐懼和憤怒、對形式、表象的崇拜與追逐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。而葛亞曦和他的團隊要做的是改變這種扭曲的價值觀。
談品位在中國是很不自然的,很多時候,這個辭藻意味著成功人士的自鳴得意。生活世界的平凡、庸俗、細碎、重復到被忽略的細節,被認為是沒有品位的。什么是生活的品位?生活品位是一種詩意,源自對生活的熱愛,而無論那是何種生活。
謹慎的設計和敏感的陳設,悄無聲息的開始,用雙手完成一次平凡的升華,像砂石、打磨結成昂貴的珍珠。像塵埃,凝結生成磅礴的云雨,美好之物,折射著設計的心性,眼界、氣度與襟懷。
心之安放,還是物之追逐,葛亞曦堅定地做出了選擇,因為他知道,即使世人都盯著狂歡的表演,但沉默孤獨的人最終決定一切。
難以撼動的風景
室內設計:吳濱
唐代詩人王昌齡在《詩格》中提出,詩有三種境界:寫山水之形為物境,寄景生情為情境,托物言志為意境。將這三種境界加之于對空間的塑造中,正好詮釋了其逐層遞進的場域精神。
中國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庭院文化,可以說承載著人們對于歷史及家的情感寄托:精挑細選的土地、巧妙的布置手法、與自然無縫對接的設計精髓——庭院總能呈現出營造者所描繪的夢之世界。


只要逐步解讀其空間構造,就會了解孕育出庭院形式的文化體質,亦如吳濱筆下的中廳。以傳統的合院三進式層遞關系為設計理念,讓玄關、天井、客房各得其所,共同營造了三室合和之態。


府園論道系列論壇
如果列舉世界上最貴的房子,法國的利奧波德別墅絕對榜上有名,在它創造8億美金成交天價的同時也開啟了人們對于‘豪宅’的關注。稀缺的自然景觀、深厚的歷史根基、經過現代演繹的文化歸屬、不負時光的空間環境以及藝術性的生活方式,它似乎一直在秩序當中,又向往著秩序之外的世界。
5月4日,“萬瑞一府”中糧瑞府新中式美學論壇暨王受之新書預告禮在中糧瑞府如期舉行。此次對話是“府園論道”系列業內論壇的首期,王受之、方振寧、杜昀與特邀主持人梁克剛共同解析了當下熱詞‘新中式’背后的美學邏輯,并對中糧瑞府締造的中式建筑哲思進行闡述與討論。
左)現代設計和現代設計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受之、文化學者、獨立策展人方振寧、畢路德建筑顧問公司合伙人杜昀、中糧地產北京公司營銷中心總經理夏琦、合碩地產董事長李偉
王受之說:“新中式更像一個意識形態的提法,它不是一個很嚴格的學術的定義,這里暗含了中式的圍合概念,比如符號、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具象,將之與現代結構結合起來,共同演繹出我們積淀的文化以及未來居住的質感和肌理”。